我算不上是個成功的人,這一生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,而且在社會上也是個極其微不足道的小人物。不過,我今天還能提筆寫點東西,在第一大中文報業集團裡當過一級業務主管,但是我的學歷只有初中讀過兩年,一生沒有拿到過一張正式學校的畢業文憑(包括小學在內)。也許你會好奇地問:「你是怎麼辦到的?」
答案很簡單,當機運來臨的時候,我正好具備了抓住這個機運的能力,也因此使我一生的「運」產生了重大的轉變。
民國五十七年,創刊不久的《經濟日報》缺少編輯,這是個好機會,正好又有朋友推薦我,這就是運氣好。可是,如果我當時沒有具備編輯的實務經驗,以我的學歷和條件,這個好機運也絕對落不到我的頭上。
機運就如同成功的階梯,當你踏上去之後,有沒有能力再向上爬,就看你努力的程度如何了,也有很多站在成功階梯上的人,半途被重重的摔下來,或是站在原地一動也沒有動。
我還是以我自己的經歷做例子吧。
我當了《經濟日報》的編輯之後,發覺有些同事是經驗豐富的新聞從業員,有些是大專畢業不久的年輕人,個個生龍活虎,充滿朝氣。而我那時已經將屆不惑之年,面對這麼多優秀的同事,我每天上班都是提心吊膽,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恐懼,說不定那一天就做不下去了。
我的恐懼不是沒有道理的,因為我那時對經濟的事務一竅不通,對工商業的經營管理,更是十足的門外漢。編這樣一份專業性的報紙,我能勝任嗎?
後來我慢慢發覺,除了一小部分同事之外,大多數的人對經濟和商業方面的知識,也知道得不多,尤其比較年輕的同仁,差不多都跟我一樣,對工商事務、管理知識,也都懂得不太多。
於是,我的信心慢慢增強了。當時我告訴自己:「學歷不如人家,但學習工商經營管理知識,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,說什麼也不能輸給人家。」
此後,在進報社當編輯不到十年的時間,我連自己創作帶翻譯,一共出版了二十三本工商管理方面的書。這期間,報社的工作每天總在十個小時以上,每天下午三點鐘上班,差不多都要工作到深夜二、三點方能下班。剩下供自己看書、寫作的時間非常有限,現在想想,那段時間每天工作多半都在十六個小時以上,連自己都不知是怎麼熬過來的。
更苦的是,那時候國內的企業管理的觀念還在萌芽階段,一切的管理新知識、新方法,大都是由國外引進來的,而我的英文程度又不好,僅能勉強閱讀而已。在街上買回來的英文雜誌、圖書,要不時的查字典,才能把全篇的意思看懂。等了解全文的意思之後,又發覺那些西方的管理方式和觀念,跟我們當時工商業管理的實際情形差距太大,如果原封不動的翻譯過來,企業界的老闆和員工們一定認為荒誕不經,無法接受。
我始終認為,管理的教育必須符合民情,進步是循序漸進的,否則,對學習者有害而無益。那時候,我國的工業發展比西方落後了二、三十年,所以我必須要花費一番心思,把西方那些新的管理方式和觀念,融入我們固有的管理方式和經營法則中,讓我們的工商界人士看了之後,有一種親切感,不會大力排斥,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能接受新知識、新觀念的洗禮,使他們能自動自發的去追求企業經營管理的現代化。
這一「苦讀苦寫」的工作,我在正式工作之外,以經營副業的方式持續了將近十年。這一辛苦的成果,不僅使我在當時的企管界小有名氣,也不僅使家庭經濟狀況大為改善,更料想不到的是,我所表達的一些管理觀念、新知介紹,竟獲得了長官們的賞識,因而又衍生以後一個接一個的好機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